10月13日上午,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,新一轮《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》正式发布,港口航运板块着墨颇多。《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》指出,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坚持硬件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双轮驱动,2020年起连续三年新华·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全球第三。
2021年,上海港港口连接度连续11年保持全球首位,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00万标准箱,连续12年保持全球第一,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地位不断巩固。同时,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,航运保险市场规模居前,国际市场份额仅次于伦敦和新加坡;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等得到市场广泛认可;一批国际性、国家级航运功能性机构云集上海。启运港退税、沿海捎带等重大航运政策实施,航运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。2021年成功举办首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。
未来要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影响力,增强双循环链接能力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正在从“基本建成”向“全面建成”迈进,要持续巩固提升国际海空枢纽地位、提升航运服务软实力,进一步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,向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中心进军。
目标是国际海空枢纽能级居世界前列。夯实上海港在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的核心和引领地位,初步形成上海全球城市多机场体系,引领长三角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。上海港保持集装箱吞吐量世界领先,设施能力满足年集装箱吞吐量5500万标准箱、年邮轮旅客吞吐量450万人次的发展要求,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52%,海铁联运业务箱量年均增长10%以上。
国际性和开放度全面增强。上海港港口连接度保持全球领先,集装箱国际中转率13%。航运要素加速集聚,航运服务辐射全球能级显著增强。
相应的政策行动有:
巩固提升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港地位
坚持区域港航协同发展,加快构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体系,支持港航企业以资本为纽带,在长三角地区和长江流域深化协同运营,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。
集约利用岸线资源,持续推动既有港区功能布局调整,推进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,预留港口发展战略空间,提升集装箱枢纽港服务能力。
增强长江口航道通过能力,加快推进河海直达通道建设,提升海铁联运节点和通道能力,持续提高水水中转和海铁联运比例。
适应旅游消费转型升级趋势,丰富邮轮旅游产品,完善配套交通服务,打造国际一流邮轮港。
统筹优化水上安全监管和应急救助系统设施装备布局,建设上海国际航运气象保障基地,提升水上导助航设施智能化水平,构筑现代化综合航海保障体系。
提升航运服务能级和国际影响力
依托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,培育形成航运与科技、金融、法律、教育、制造、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,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航运服务品牌。
实施更加开放的国际运输管理,创新口岸监管模式,探索建立国际一流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,为航运发展创造稳定、公平、透明的环境。
深化国际航运事务合作,积极参与国际航运规则制定,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打造成为国际航运领域的重要观点交流平台、重要政策发布平台、重要规则孕育平台,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。
完善水运网络和码头布局
加强长三角高等级内河航道建设和养护的标准、时序对接,完善“连接苏浙、对接海港”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。
积极创新内河港区投资、建设与经营模式,推进集约化、规模化公用港区建设。
打造高效货运体系,助力畅通经济循环
货物运输结构更加优化,铁路、水路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总量比例进一步提高;港口集装箱公路集疏运比例稳步下降。货运服务更加高效、规范、经济。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,引导公路货运向铁路和水路转移。多措并举降低物流运输成本。
鼓励海铁联运发展,稳定开行海铁联运班列,推动海运箱和铁路箱“互使互换”,促进海铁联运市场蓬勃发展。
大力发展江海联运和江(河)海直达运输,持续推进江海直达、内河集装箱运输船型标准化,加强沿江、内河港航物流信息对接和业务协同,提升水水中转比例。
依托沿江、沿海通道建设,提升铁路货物运输能力,推进大宗货物“公转铁”。
推进中欧班列稳定开行,研究筹划开行从上海出发到其它方向的跨境班列。
鼓励港口航运、铁路货运、航空货运、货代等企业及平台型企业加快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。
优化调整主城区货运通道布局和黄浦江核心段水上货运功能,逐步推进外环货运功能外移,减少货运对城市生活的影响。
研究在外高桥等地区打造与货运场站衔接良好的道路货运专用通道,研究港口地下集疏运方式的可行性。